有這樣一位奮斗者,他扎根工程一線15年,帶領團隊完成中國廣核集團內、外30 多個新建及在役核電機組的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工程設計和改造項目,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以弄潮者的勇氣在自動化行業發展的道路上積極探索。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最美奮斗者”——上海中廣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下屬北京廣利核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利核公司”)工程部經理孟慶軍。
打造核電“最強大腦”
2007年,廣利核公司簽訂了紅沿河核電1、2號機組DCS供貨合同,也是在這一年,孟慶軍加入了廣利核公司,開啟了他與廣利核公司共同成長的旅程。面對在國內尚屬于全新領域的核電DCS,從自主研發到工程設計都是從零起步,挑戰可想而知。作為常規島部分非安全級DCS的設計負責人,孟慶軍從參與嶺澳核電二期進口DCS系統的集成測試項目中不斷總結和汲取經驗,進行消化吸收。他研讀大量資料、梳理工作思路,帶領團隊一塊塊啃硬骨頭,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套適用于國內自主設計的核電DCS設計流程規范,形成各類規范、指導文件100余份,奠定了國內自主設計核電DCS的基礎。
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的路還很漫長、很坎坷,其中算法功能塊開發是橫在設計團隊面前最險峻的一座大山。算法功能塊是DCS系統的核心,直接影響核電站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效果,而內部核心代碼是DCS系統的重中之重,要搞自主研發就必須自己摸索。在一次討論會上,孟慶軍堅定地對設計團隊說:“這個項目是我們實現核電非安全級DCS國產化的關鍵所在,應該采用正向的設計方法,弄清楚模擬圖和邏輯圖輸入和輸出的邏輯關系,做出我們自己的算法功能塊。”隨后,孟慶軍帶領設計團隊開展了集中封閉辦公,全力攻堅。功夫不負有心人,3個多月后,滿足核電站要求的自主算法功能塊終于完成了開發。看著一張張疲憊但充滿喜悅的臉龐,孟慶軍心里感到很踏實,他相信在翻過這座高山后,沒有什么能阻止他和團隊取得最終的勝利。
2009年,CPR1000首臺機組DCS系統順利交付。此后是第二臺、第三臺,ACPR1000堆型、華龍一號堆型、VVER-1200堆型……讓核電站擁有自主可靠的國產“最強大腦”,是孟慶軍和團隊矢志不渝堅守的初心。
引領創新技術革命
2018年,隨著多個核電機組的開工建設以及三代堆型的投入應用,廣利核公司工程設計團隊面臨著任務數量激增、工程進度壓力和項目質量保障的嚴峻挑戰。孟慶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提升設計效率、保證設計質量,是那段時間始終縈繞在他腦海中的問題。最終,他提出工程設計破局的兩大關鍵——通過變革和創新提升設計的標準化和自動化。
已經成形十多年的設計流程推倒再造,深入人心的設計方法顛覆重來,談何容易?但孟慶軍深知不經過變革的陣痛,不走標準化和自動化的道路,團隊未來就無法適應多堆型、多平臺并存的發展趨勢,工程設計也難以迎接多個大型工程項目并行的挑戰。
孟慶軍深知,要實現工程設計的標準化,最重要的是不斷推動團隊核心能力建設。于是,他推動組建了人因工程、智能控制策略、可靠性、物項關鍵特性等 8個關鍵技術方向的研究團隊,形成各領域不基于堆型和平臺的通用標準化方案,為工程設計標準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孟慶軍基于“平行理論+數字孿生”技術,完成廣利核公司首套工程項目信息化平臺和協同一體化平臺的策劃與研制,實現了五大關鍵技術突破與創新,并在VVER-1200機組DCS項目和太平嶺核電DCS項目中成功應用,幫助廣利核公司成功實現核電站單機組節省3336設計人工日的目標,為提高工程設計效率與質量奠定了基礎。
苦盡甘來春滿園,姹紫嫣紅別樣情。每每和大家提到當初的決定,孟慶軍都說:“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我仍然會堅定不移推行標準化、自動化。因為用科技創新引領變革,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開拓業務勇立潮頭
2018年以來,隨著廣利核公司轉型戰略的深入推進,作為工程項目實施核心的工程部肩負起從核電領域向高可靠性自動化領域拓展的重任。
在中廣核新能源風機主控國產化項目推進過程中,作為中廣核尖峰計劃課題負責人的孟慶軍,帶領團隊全力推進自主化L4000風機控制器的研發,并成功實現了國產風機控制器的批量化應用。那段時間,他跑遍了中廣核所有典型風機的風場,推動實現了上海電氣1.25MW、東方風電1.5MW、華銳1.5MW、華創1.5MW 等風機控制策略自主可控,完成寶日布、響泉兩個風電場的國產化風機控制器的批量化應用。此外,還推動中廣核與多個國內主流風機廠家形成戰略合作關系,有力推動了風機主控系統的國產化進程。
隨著新能源、核安保、網絡安全等項目陸續獲得突破,孟慶軍帶領團隊成員開拓的新業務成為公司經營新的增長點,為公司優化產業布局、為中廣核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積極貢獻力量。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到退休以后,可以自豪地對別人說,這就是我當年參與建設的核電站和風電場,它們都非常安全可靠,我為祖國的清潔能源事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孟慶軍言道。